中国足球的归化梦,还是一场幻觉
这场与中国香港的比赛,或许可以算是国足东亚杯之旅的“谢幕演出”。1比0的小胜,听起来似乎还能有点欣慰的味道,然而,仔细思量,比赛中的点滴细节,仿佛将一切带回了那个现实——我们的足球,依旧在踟蹰不前。赛场上,归化球员塞尔吉尼奥首发登场,原本期待他的表现能为球队注入新鲜的血液,但现实却让人失望。他的存在,似乎依旧难掩“碌碌无为”的局面。与他并肩的王钰栋与张玉宁,倒让人惊觉,几乎看不到外援的身影,倒像是本土球员的亮点。特别是塞尔吉尼奥,他的低迷表现,不禁让人联想到中国足球非血缘归化球员的普遍困境,仿佛这个特殊群体的命运,注定与期待背道而驰。
归化球员,这一理念本应带来国家队的新生,但自从塞尔吉尼奥的出现,仿佛再一次让人看到了无望的疲惫。其实,这并非塞尔吉尼奥一人的问题,而是整个非血缘归化政策的一个缩影。从恒大开始,五位非血缘归化球员曾掀起一阵风波,然而除却洛国富在李铁的麾下偶尔闪现过几分光彩,其他球员基本未能展现出应有的竞技水平。这也使得人们心中浮现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——为什么当年恒大能够在亚洲横扫一切,而国足却总是在关键时刻遭遇失败?
这其中的原因,或许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。首先,亚洲最顶尖的球员如今几乎都在欧洲效力,曾经的沙特联赛,早已不像恒大两度夺得亚冠时那样,缺少足够强力的对手。而当时恒大凭借巨额投入,一度在亚洲独占鳌头,反观今天,国家队面临的挑战愈加复杂,欧洲的大牌球员如影随形,面对如此级别的竞争,难度无疑是陡增的。然而,真正值得深思的是,这种强烈的反差,并非单纯源自外部环境的变化,更多的是中国足球本身的深层次问题。
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,同样作为“外援”,当艾克森初来中国时,他的速度、对抗、身材,无一不符合顶级球员的标准。那时的艾克森,活力四射,充满斗志,甚至一度引发巴西媒体的讨论,认为他有机会为巴西国家队效力。但时光荏苒,7年后的艾克森,不禁让人感叹,昔日的“小熊”已经变成了“肥熊”。他不仅体型走样,且在国家队的表现逐渐趋于平庸。洛国富同样如此,在最胖的时候,卡纳瓦罗甚至要求他减掉20斤。试想,一个归化球员本应保持最佳状态,但在中国的日子里,不但未能进步,反而体型大幅走样,这种现象无疑暴露了背后的深层问题。
不仅仅是这些归化球员,甚至包括一些未被归化的外援,如高拉特、费南多,亦在中国的岁月中逐渐发福。连曾经风光无限的穆里奇,亦未能幸免。这样一来,归化球员在中国的表现往往与其最初的巅峰状态相去甚远,竞技水准急剧下降。这种不合时宜的身体变化,进一步加剧了国足整体水平的下降。
展开全文
更令人担忧的是,中国本土球员的表现,近年来堪称一代不如一代。在恒大两度夺得亚冠时,球队中有一批85至88年龄段的精英球员,正是这些球员奠定了当时中国足球的强势地位。85国青曾在亚青赛中夺得亚军,86国少在亚少赛中拿到第三,88国少更是在亚少赛中捧得冠军。然而,随着这些球员逐渐老去,后继者的崛起却未见明显进展。过去20年,我们的各级国字号球队频繁在国际赛事中无缘晋级,甚至在亚洲赛场上频频落败。某些年龄段的球员,甚至在国际大赛中连进16强的机会都未曾获得。如此低迷的表现,不仅让人痛心,也让人质疑,能否指望这一批“从小到大一直输的球员”,在国家队层面迎来“脱胎换骨”的奇迹?
归化球员的引进,原本是为中国足球寻找一条捷径。然而,若没有切实的体系建设和深远的规划,单纯依赖外来力量,显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足球的困境。而国内青训体系的薄弱,以及球员的身体素质管理的疏忽,亦让我们在面对国际竞争时,始终处于下风。中国足球的真正问题,或许并不在于归化球员的表现,而在于本土球员的培养与管理,和整个足球环境的深刻改变。
尽管困境重重,然而希望依然存在。归化政策并非没有意义,但如何做到合理引进、有效管理,才是未来的关键。而在国内青训的基础上,必须加强球员的身体素质培养,提升整体的竞技水平。只有这样,才能在未来的赛场上,不再畏惧强敌,不再为每一次失败找借口。愿中国足球早日崛起,走出困境,迎接属于自己的曙光!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